迷信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巴胺或为“始作俑者”(2)

这里是广告

  外部环境使得这些小迷信涌现。也许我们会认为这完全是一种人类适应环境的行为,但实际上,这种面对困难时诉诸迷信的倾向并非人类独有。就在马林诺夫斯基出版那本书的同一年,美国心理学家博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发现,他能够让鸽子产生迷信。他设计了一种如今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设备,并以此“教会了”鸽子,想要食物时,就压一下箱内的一条杠杆。动物都能学会这件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就叫作 “强化”。

图源:Giphy

  但当斯金纳给鸽子喂食的时间间隔随机时,有趣的事儿发生了:鸽子压杠杆时,有时能获得一顿美餐,有时却不能,并没有明显规律可循。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或者说,在这样的结果不可控的外部条件下——鸽子们在压下杠杆之前开始重复做一些随意的、五花八门的动作。有的会快速地点几下头,有的则会转两圈。鸽子变得迷信了。

  在我们看来,鸽子们似乎觉得至少在某一种层面上,确有一种可靠的方法能确保它们求得食物。经验告诉鸽子们,要想求得食物,光是按压杠杆是不够的,因为这并不总能奏效。所以,当食物真的来了的时候,鸽子们会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做了哪些动作,并且它们想知道这些随意的动作——转圈、发出噪声之类的——是否和食物派送有关。出于这个目的,鸽子们便尝试了这些动作,而且有时候食物就真的来了。但也有些时候,即便它们做了这些迷信仪式,食物也没有如期降临。

  有人会认为,这种时灵时不灵的小迷信,不正好能让鸽子幡然醒悟,觉悟到是否能得到食物与这些行为无关吗?类似地,在棒球运动中,击球手也不可能指望踩踩本垒和打出二垒安打之间有什么直接联系。那些在做完特定祈祷仪式后出海的英勇特罗布里恩群岛渔民也不可能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好运之上。伏尔泰和其他理性时代的哲人希望我们在面对此类情况时,能够理性思考,充分理解这些所谓的起因和结果之间没有联系。

  然而,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鸽子来说,事实恰恰相反。在面对结果和行为之间没有明显关联的情况时,大脑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总是在尝试用创造故事的方式将这两者——其一是某种看似牢靠的赌博式行动,其二是某种出现概率极低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鸽子们在压下杠杆之前开始重复做一些随意的、五花八门的动作。有的会快速地点几下头,有的则会转两圈。鸽子变得迷信了。

  人类和鸽子其实没什么两样,都在疯狂地探寻世界的运行原理以及厘清其工作模式。驱动着这些迷信行为的生物学过程,我们只是略知一二。有一种名为“多巴胺”(dopamine)的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赖以交流的某种化学物质——似乎与大脑模式识别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关系。非常宽泛地说,你脑子里的多巴胺越多,你能掌握并使用的模式也就越多。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为神经传导物质的一种。这种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图源:Giphy

  多巴胺让知觉变得有意义。如果我们脑中的多巴胺太少,便不能识别出各种工作模式;反过来,如果多巴胺太多,我们便会自己捏造出一些本不存在的模式。我们也许会捕风捉影,觉得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凶手。我们的世界观里便会充斥着错觉——然后还会变得疑神疑鬼。所以,我们大脑内的多巴胺水平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这里是广告,联系


24小时热闻
友情链接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多言头条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